焊接设备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

发布时间:2025/3/30 12:46:50   
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www.zherpaint.com/bzlf/kkjs/m/1271.html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应根据钢的淬透性、焊件厚度、结构刚度、焊接方法、焊接环境和使用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应在焊接工艺文件之中规定,并通过焊接工艺评定进行验证。焊前预热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常用钢种的最低预热温度符合下表。

当焊件温度低于0°C时,所有钢焊缝应在起始焊接点mm范围之内预热至15°C超过。

焊前预热的加热范围应以焊缝中心为基准,每边不小于焊件厚度的3倍,且不小于mm。

焊前需要预热的焊件,层间温度在规定的预热温度范围之内。碳钢和低合金钢的最高预热温度和层间温度不应大于℃,奥氏体不锈钢的层间温度不应大于℃。

对有抗应力腐蚀要求的焊缝,应进行焊后热处理。

焊接非奥氏体异种钢时,应根据焊接性差侧的钢选择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温度,但焊后热处理温度不应超过另一侧钢的下临界点。调质钢焊缝焊后热处理温度应低于其回火温度。

焊后热处理方法应符合下列要求:。

1.现场设备整体焊后热处理应采用炉内整体加热、炉内分段加热、炉外整体和分段加热等方法。。现场设备分段装配焊的环缝、管道焊缝及焊补的热处理应采用局部加热法。。

2.炉之内分段加热时,各加热段重叠长度不应小于0mm。炉外设备应采取保温措施,防止有害的温度梯度。

3.当采用局部加热进行热处理时,加热区应包括焊缝、热影响区和其它相邻的母材。焊缝每侧加热范围不应小于焊缝宽度的3倍,加热区之外mm范围之内应保温。

炉外整体热处理和局部加热热处理的保温材料及保温层厚度应符合设计文件、有关标准和热处理工艺文件的规定。保温层应紧贴焊件表面,接头应严密。多层保温时,每层的接缝应错开。热处理过程之中,保温层不得松动、脱落。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时,应使焊件内外壁温度均匀。管道的后加热和焊后热处理应采用电加热方法。

焊前预热和焊后热处理过程之中,应进行温度测量和记录,测温点的位置和数量要合理,测温仪应经检。

热处理温度应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之中连续自动记录,并能在记录图之上分辨出每个测温点的编号。在热处理过程之中,应防止热电偶与焊件接触松动。

对于易产生焊接延迟裂纹的钢,焊后应立即进行焊后热处理。不能立即进行焊后热处理时,焊后应立即均匀加热至~°C,并保温缓慢冷却。保温时间应根据后加热温度和焊缝金属厚度确定,不应少于30分钟。其加热范围不应小于焊前预热范围。

焊后热处理的升温速率和冷却速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加热温度升至°C时,加热速率不应超过(*25/t)°C/h(t为焊后热处理焊件的厚度,下同),且不应超过°C/h。

2.恒温期之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温差小于65℃。

3.恒温之后的冷却速度不应超过(*25/t)°C/h,且不应超过°C/小时,在°C下列也可使用自然冷却。

奥氏体不锈钢复合钢不适合焊后热处理。对耐晶间腐蚀性能要求较高的设备,当基层需要热处理时,宜在热处理之后焊多层焊缝。

工业金属管道和管道构件的焊后热处理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设计文件未作规定时,按表1执行。焊后热处理的厚度应为焊接接头处较厚构件的壁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支管连接时,热处理厚度应为主管或支管的厚度,不应计入支管连接部位(包括整体加强或非整体加强部位)的厚度。当支管连接在任何截面之上的焊缝厚度大于表1所列厚度的2倍或焊接接头处各构件的厚度小于表1之中的最小厚度时,仍应进行热处理。支管接头处焊缝厚度应符合固定。

2.用于平焊法兰、承插焊法兰、公称直径小于或等于50毫米的管道连接用的角焊缝,螺纹连接用的密封焊缝,和管道支吊架与管道间的连接焊缝,当一个截面的焊缝厚度大于表1所列厚度的两倍,且焊接接头处各部件的厚度小于表1规定的最小厚度时,仍应进行热处理。。在下列情况之下可不进行热处理:。

1)对于碳钢材料,当角焊缝之后的厚度不大于16。

2)对于铬钼钢材料,当角焊缝厚度不大于13mm时,采用推荐的最低预热温度,母材规定的最小抗拉强度小于MPa。

3)对于铁素体材料,当焊缝采用奥氏体或镍基钎料时。

#焊缝预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3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