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设备

卡脖子技术突然受关注,这个行业值得布

发布时间:2022/12/31 15:17:40   

最近,又有一个行业有望获得国家重点“关照”!

3月11日下午,工信部等多个部委召开工业气体“卡脖子”问题协调工作会议,系统梳理我国工业气体现状,协调推进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工业气体又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和“电子的粮食”,其用途非常广泛,涉及到冶金、钢铁、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等诸多领域,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国家对这一行业也是相当重视,近年来相继出台多部新兴产业相关政策,均明确提及并部署了工业气体产业的发展。

目前不得不面对的是,我国工业气体市场基本上被外国巨头所垄断,相关企业在规模与技术上与世界领先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

为了把重要领域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上,不受牵制于别人,我国很有可能会出台强力政策,推动工业气体产业快速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工业气体行业,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投资机会。

工业气体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原材料,常温常压下呈气态存在,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国民经济重要领域。

根据制备方式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大宗气体和特种气体。

大宗气体主要包括氧、氮、氩等空分气体及乙炔、二氧化碳等合成气体,该类气体产销量比较大,对气体纯度要求不高,主要用于冶金、石化、煤化工、钢铁、造船、重工等领域。

特种气体品种较多,主要包括高纯气体、混合气体等,主要用于电子、光伏、医疗等新兴领域。

从工业气体产业链来看,可以分为上游原材料和设备制造商、中游气体生产制造商、下游应用行业。

上游的原材料主要包括空气、工业废气、化学产品等,这部分原材料供应比较充足,所以价格较为稳定;设备主要是指空气分离设备、储气罐等。

中游方面,我国的工业气体制造商数量较多,行业集中度较低,竞争激烈,呈现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少的局面。

下游应用行业主要包括钢铁冶炼、石油化工、医疗、电子等,其中钢铁、化工合计需求占比接近50%,电子产品领域占比在10%左右。

因为工业气体与工业密切相关,其发展速度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而西方发达国家工业起步较早,所以在这一领域上我国明显要落后许多。

工业气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拉瓦锡、道尔顿等科学家探索出气体液化的现象,利用不同气体沸点不同的原理将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分离,这为工业气体行业奠定基础。

在工业气体产业化初期,氧气主要用于医疗行业,在19世纪末伴随乙炔的发现开始进入焊接领域。

到了20世纪中期,两次世界大战中运用氧气和乙炔焊炬切割技术推动了工业气体需求的蓬勃发展。钢铁行业改用氧气喷射法替代早期的空气喷射法,从而提高纯度和产量。与此同时,氮气作为典型的“惰性气体”,被大量用作工业领域的覆盖剂。

后来,随着金属预制、食品饮料、医疗保健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工业气体的应用场景不断得到丰富,20世纪80年代电子产业的兴起也推动了特种气体的需求增长。

发展至今,全球工业气体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德国林德集团、美国空气化工、法国液化空气三家工业气体巨头脱颖而出,控制了市场接近80%的市场份额。

其中林德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气体供应商,占据36%的市场份额,法液空占30%,美国空气化工占11%。

这三家企业对应的市值都在千亿元以上,其中林德集团最新市值达到亿美元,年营业收入达到亿美元,可见这个行业市场确实足够大。

国内方面,我国的工业气体行业在建国初期才开始起步,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业气体仅有氧、氮、氢等几个品种,到了60年代,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等纯气体和高纯气体产品也相继问世。

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制造业开始迅猛发展,这为气体市场带来了巨大发展机会,外资开始通过收购、新设气体公司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企业也纷纷成立气体公司,行业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钢铁工业蓬勃发展,带动我国工业气体需求快速增长,-年年均增速高达23%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在空气分离设备领域也实现重大突破,打破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但由于我国工业气体行业起步较晚,在技术积累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制约着我国工业气体企业发展。

目前我国的工业气体市场主要被几家跨国公司所占据,德国林德、法国液化空气、美国空气化工产品在我国的市场份额接近50%。

国内本土企业虽然数量众多,达到几千家,但整体规模较小,目前比较成规模的有盈德气体、杭氧股份等。

在我国工业气体行业发展早期,大部分用户都是采用自建装置供气的模式,正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但随着行业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就逐渐体现出来。

在这里提一下,根据供应模式的不同,工业气体市场可分为自建装置供气模式和外包供气模式。

采用自建装置供气模式的一般都是大型钢铁及化工企业,这些企业对工业气体需求量非常大,这种模式的劣势就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成本,而且容易造成余气浪费。

随着我国工业气体生产技术的成熟和市场发展,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理念逐步被接受,市场开始出现专业生产气体的大型专业气体供应商,大部分工业气体用户企业开始将气体需求外包,将主辅业务分离,以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

截至年,我国外包供气模式占比达到55%,但仍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80%的外包比例,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外包供气模式既可以满足用户对气体种类、纯度、压力等多方面需求,还能实现资源有效利用,防止浪费,减轻用户资金负担,降低运营风险,是工业气体行业主流发展趋势。

在外包供气模式中,又可以分为现场供气和零售供气,现场供气是指气体供应商在客户生产工厂附近修建气体工厂,通过管道向客户供气;零售供气是指供应商通过采购、提纯、分装等工艺加工后向客户销售瓶装气和液态气。

一般来说,钢铁、化工等大型企业会选择现场供气的模式,零售供气适用于电子、医疗等新兴产业,未来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在工业气体中,特种气体的技术壁垒更高,主要应用在电子半导体行业,是高科技应用领域不可缺少的基本原材料。

目前在生产集成电路所需的特种气体中,我国仅能生产其中的20%,其余部分严重依赖进口。我国企业能够批量生产的特种气体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的清洗、蚀刻、光刻等工艺环节,对掺杂、沉积等工艺特种气体仅有少部分品种取得突破。

我国特种气体行业受制于人的局面非常严重,接近90%的市场被外资垄断,国内气体公司仅占10%左右。因此,我国工业气体“卡脖子”问题也主要体现在特种气体上。

基于未来几年我国半导体、显示面板等主要电子元器件的新增产能较多,以及电子化工材料的进口替代需求强烈,国内电子气体行业将迎来高速增长。

据卓创资讯统计,-年中国特种气体市场平均增速达15.48%,年中国的特种气体市场规模达到约亿元,且预期此后5年仍将以平均超过15%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到年中国特种气体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

回过头来看看我国工业气体市场,未来的成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工业气体市场总规模持续增长,二是外包供气比例不断提升。

近年来,亚洲新兴经济快速增长,世界工业气体的生产中心向亚洲转移,带动了我国工业气体产业的快速发展。

年,全球工业气体市场规模为亿美元,我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为亿元,在全球占比非常大。

-年,我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从亿元增至亿元,复合增速达到10.46%,其中外包供气市场规模从亿元增至亿元,复合增速达到12.72%,渗透率从49%提升至55%。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年中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有望从亿元增至亿元,复合增速达10.12%,其中外包供气市场规模有望从亿元增至亿元,复合增速12.44%,渗透率预计从56%提升至61%。

此外,从人均工业气体消费量来看,也还有很大增长空间。年我国人均工业气体消费量大约为16美元/人,远低于美国的54美元/人和西欧的44美元/人。

最后,来看看有哪些上市公司会受益于我国工业气体行业的快速发展。

杭氧股份():国内最大的气体分离设备设计、制造成套企业,随着工业气体业务规模的提升,目前已成为国内大型的工业气体运营商。

和远气体():公司致力于工业气体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及工业尾气回收循环利用。形成了以工业气体产业为基础,以节能环保产业为拓展方向的“双翼战略”。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钢铁,石油,化工,电子,半导体等行业。

昊华科技():成立专门的气体公司,从事电子化学品及特种气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蚀刻、清洗、离子注入等工艺,在半导体生产流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于:解析投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9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