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焊接设备 >> 焊接设备资源 >> 东西德的汽车工业对比两种完全不同的福特主
引言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的宏观经济框架条件阻碍了汽车工业福特制批量生产模式的引入。年以后,与西德有所不同,在东德这一框架条件仍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影响其经济的发展。东德计划经济体制的期望在于对工业批量生产与合理装配优势的充分利用。
民主德国:“一个国家内的福特主义”
但是一方面,这一期望由于东德对外经济运行框架的东部世界市场的缺陷而未能实现;另一方面东德内部经济相关重大决策的缺失也阻碍了其实施,诸如交通基础设施的扩建和私家车交通的发展。
虽然,年后苏占区“继承了”德国汽车工业近30%的生产能力(在德国工业净产值中的占比仅为27.5%),但是,汽车生产并未在50年代的东德经济重建时期起到重大作用。这究竟是政治局明确的政治决策的结果,还是由于其世界市场融入度低且缺乏能源进口供应所造成的,目前仍然不能百分之百地确定。
后者一直延续到了年,燃料供应情况随着俄罗斯“友谊号”新石油管道的铺设得以大大改善。东德也曾尝试着利用大规模生产的优势,在此过程中标准化和批量成套生产模式会有可能得到充分利用。造船业和后来的批量住宅建筑(板房建造)都是如此。原则上,东德汽车工业的组织形式也具有“福特制”的特点,其生产计划主要集中在两大乘用车型。
此外,60年代期间,东德将乘用车制造集中到了位于卡尔·马克思市(开姆尼茨)的一个中央领导的联合企业中进行。此时,东德汽车工业的发展虽然慢于西德,但并未完全丧失创新能力。年年底,一种18马力的ccm—双汽缸-双冲程“卫星”牌轿车在茨维考正式投入生产。
60年代末,其年产量达到10万台,这是德国第一批批量生产的塑料车身客货两用车。50年代,深冲钢板的短缺曾是德国汽车制造业遭遇的主要瓶颈。大众汽车公司在50年代初也为此头疼不已。卫星车的底盘在原来的霍希汽车制造厂生产,车身及零部件的最终装配则在奥迪完成。
这两大工厂最终于年实施合并,共同组建了茨维考萨琛林汽车制造全民企业。位于艾森纳赫的前巴伐利亚汽车制造厂则负责生产中低档的瓦特堡车型。50年代末,汽车制造业规划部门禁止研发四冲程发动机的决定也抹杀了瓦特堡占领未来国际市场的美好愿景。作为其后续替代品的瓦特堡车型则完全符合德国当时的技术水平,并于年中期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在与法国和西德公司的通力合作下,东德的汽车制造业实现了整个车身生产和部分发动机与汽车底盘等机械零部件生产的现代化改造。它不仅能组建现代化的焊接设备与多点装置,还实现了气缸盖与摆动轴承组装的流水线作业。10万或5万台汽车的年产量给标准化批量生产模式的推行和应用提供了契机。
与此同时,50年代专业人才的西迁潮使东德的高技能人才出现严重短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福特主义模式的推广,然而其他标准化生产模式成功的前提条件则并不存在。特别是“福特式的工资妥协”,即将工资与生产率挂钩,对于东德的经济体系而言十分陌生(70年代早期一段时间除外)。
这里普遍盛行的是所谓的“消极等级妥协”,即工人的劳动绩效要适应低收入水平及工资缓慢增长。即使通过发放特殊津贴也基本无法满足更高的消费需求。联合企业内部结成“再生产统一”系统用来解决供货短缺的问题,但同时却阻碍了迅速提高生产率。汽车制造联合企业的加工深度比重最终不少于80%,实际上达到了“一战”前的福特式生产水平。
与之相比,西德领军汽车制造商中间产品的自加工比重仅为30%-40%。而日本汽车厂商的这一比重则更低,仅为15%-25%。综合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汽车工业在东德经济中的地位不高。虽然东西德的机械和汽车制造业以及整个金属加工业占整个工业生产的比重均为25%和35%,基本上相同,但汽车制造业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西德的汽车工业占机械与汽车制造业以及金属加工业的生产比重分别约为40%和30%,而东德的这两项的比重却仅为18%和12.5%。在推行后,情况表明,这一新兴生产方式的创新力不单单包括规模经济的利用。50年代,西德与世界市场的高度融合为其发达的劳动分工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进而赢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本优势,推动了跨国技术转让并在竞争高压之下加快了创新的实现。
西德汽车工业自动化之初,其所需的特种发动机和其他高技术零部件通常可从美国进口获得。而东德的情况则截然相反,它必须自行研发和生产此类产品。年4月,中央研究与技术发展署的一篇报告很快对此弊端和缺陷做了详细说明:“自动化进程落后首先应归咎于没有及时地扩大企业规模以及建立测量与控制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系统。此外,这些领域的发展能力以及电子组件的加工生产也根本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因此,东德“一个国家内的福特主义”的强制推行严重阻碍了后工业时代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苏占区/民主德国的发展自然而然造就了福特式批量生产模式历史的独特形式。东德虽然也在工业领域广泛推行了规范化和标准化,汽车工业也不例外,但它主要依赖于小范围的国内市场,并且其福特制构想也仅限于企业经济和技术层面。
因此,通过研究德国实例,人们可以对西德经济奇迹背景下和东德计划经济体制下福特式生产体系的实施与专门化取得有益的认识。东德对外贸经济的严格管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本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国家垄断的对外经济还将发展本国重工业列为50年代东德经济政策(与几乎所有人民民主国家一样)的发展重点,这也给汽车工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间接影响。政府的外汇管制与贸易垄断也同样缩窄了汽车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因为它一方面截留了发展本国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资金,另一方面也剥夺了东德汽车工业将出口收益用作本国投资和零部件进口的机会。
结语
直到50年代后半期,随着政治决策高层意识到大量领域弊端的严重性,东德的现代化与创新促进问题才引起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