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焊接设备 >> 焊接设备发展 >> 自研机器去年只卖了76台这家科创企业被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作者:何明俊
上市首日,饱受争议的工业机器人概念股凯尔达(.SH)即遭破发。
凯尔达发行价为47.11元/股,10月25日开盘后,迅速破发下探至44.10元/股,随后冲高回落,最终报收52.18元/股,涨10.76%。按相关规定,科创板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内不设涨跌幅限制,凯尔达表现如何或将影响市场资金的选择。
因科创属性、关联交易等相关问题,凯尔达早在IPO阶段就遭到投资者质疑,但至今尚未对此作出任何解释或回应。10月25日,时代周报记者多次致电凯尔达董秘办公室,截至发稿仍无人接听。
组装加工还是科技创新?
早在今年8月,有投资者便对凯尔达提出质疑:“凯尔达到底是一家委托加工的组装厂还是一家具备科创属性的企业?”而时代周报记者查阅凯尔达招股书后发现,对凯尔达科创属性的质疑主要来自于企业的对外采购。
凯尔达是一家以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工业焊接技术为技术支撑,为客户提供焊接机器人及工业焊接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焊接机器人、机器人专用焊接设备及全手动、半自动焊接设备。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凯尔达的焊接机器人由机器人整机及机器人专用焊接设备构成,但成本构成上差异巨大。其中,整机成本占总成本比例约88%,而凯尔达的机器人整机均需依赖对外采购。
招股书显示,凯尔达焊接机器人所用机器人整机主要向安川集团采购。-年间,公司对外销售的焊接机器人中使用外购机器人整机的比例分别为%、%以及97.21%,供应商均为安川集团。
对此,凯尔达在招股书中表示,现阶段公司焊接机器人生产所使用的机器人整机主要为外购且供应商较为单一。若安川集团终止与公司合作或大幅提升销售单价,公司需重新选择其他“四大家族”供应商或加快实现自产机器人整机的推广。
“四大家族”指的是瑞士的ABB(AseaBrownBoveri)、德国的库卡、日本的发那科和安川电机,“四大家族”几乎垄断了机器人制造、焊接等高阶领域。
与此同时,安川集团通过子公司安川电机(中国)有限公司持有凯尔达18.34%的股份,是凯尔达的第二大股东。
招股书显示,凯尔达向安川集团关联采购金额占同期原材料采购总额比例从年45.32%上升至58.36%。
“凯尔达对外采购产品供应商单一,同时供应商是公司二股东母公司,这样可能蕴藏着供应商过渡集中与供应链不稳定的风险。”IPG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说,“但是公司是否具备科创属性,要看具体情况和指标是否符合科创板企业的认定标准,与供应商过度集中和存在关联交易没有太大关系。”
财务专家王耀武则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关联交易占比较高容易出现利益输送的情况,从而损害其他股东利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自研路线存疑
工业机器人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竞争的市场,国内大多数企业的竞争领域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而高端市场则被海外企业主导。由于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年销售量自年起连续7年位居世界首位,因此,中国市场也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必争之地。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研报指出,国内大部分工业机器人市场都被日系、欧系的机器人企业所占据,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外国厂商均加速在国内扩张产能布局。目前,70%以上的机器人整机市场为外国厂商所占据。但未来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加强,国产化率有望逐步提升。
尽管目前仍与安川集团深度绑定,但凯尔达已经开始自研机器人整机。
招股书显示,凯尔达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整机于年6月正式投产,但在大规模应用前,凯尔达仍将选择向安川集团采购机器人整机。数据显示,凯尔达年搭载自研机器人整机的焊接机器人销量仅为76台,占公司同期焊接机器人销售数量的2.79%。
凯尔达对此解释称,根据以往焊接机器人产品的推广经验,客户一般会小批量使用1-2年左右的时间后,才会大批量使用该新型产品。换而言之,即便是推广自研机器人整机,最快见效也需1年后,这导致市场依然质疑凯尔达的自研路线能否奏效。
“集成商(如凯尔达)与主机厂(如安川)抱团捆绑的情况依然是普遍存在的。”一位深耕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从业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这就好比是电商平台的‘二选一’,归根结底还是主机厂的话语权太大。”
“集成商依赖主机厂进行发展,主机厂之间又存在竞争,集成商自研路线的实施难度很大。”上述从业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称,“除非它影响力更大。”
招股书显示,年、年凯尔达在中国工业弧焊机器人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6.53%和7.55%,日本DAIHEN(日本OTC母公司)则占据全球工业弧焊机器人领域30%的市场份额。年,凯尔达工业机器人销量快速增长,已超过竞争对手埃夫特、新松机器人的销量。目前,凯尔达机器人专用焊接设备市场占有率约14.53%。
值得一提的是,凯尔达在招股书中宣称,已掌握机器人专用焊接设备与机器人整机协同的相关软件、硬件技术,更换其他“四大家族”作为公司工业机器人手臂及控制器的供应商不存在技术上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