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焊接设备 >> 焊接设备资源 >> 牛这个90后博导让中国焊接走向世界
主播君的话
年出生的万龙,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江苏省工程高层次人才。他创办的焊接企业自主研发的搅拌摩擦焊机器人设备占全球95%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占80%的电堆封装箱体市场份额。
年,万龙从江西南昌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对于焊接,他还停留在原有印象:蓝工装、面罩、焊枪和四溅的火花……他感到传统焊接工艺难有创造性、颠覆性的变革。
“那时,我一度觉得选错了专业,又修了第二学位金融学,但很快发现这并不适合自己。”万龙说。
能够与焊接真正结缘,万龙最感谢他的导师黄永宪。作为万龙的班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系主任黄永宪看出了这个年轻人的困惑,他邀请万龙和几名同学参观学校的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
“我的视野一下子被打开了,如同进入一个神奇世界,这才知道焊接其实是一项科技感十足的高新技术。”万龙参与了实验室的系列科技创新项目。
年,万龙在书上看到“搅拌摩擦焊”这项被国际上评价为“最具革命性”的技术。他发现日本新干线、“欧洲之星”等国外高速列车、大飞机都已采用这项先进技术,而该技术在中国才刚起步。
万龙去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参观时,听说双层结构的焊接还没有解决,他当时就预判,铝合金、镁合金材料的出现会慢慢替代钢铁材料。新材料的焊接需要理论、技术、工程上的突破,这是个值得努力的新方向。
为做这个项目,万龙几乎没了假期。一次,为了制作样品,他的手指磨出了血,1个多月后才好。
反复设计、改进、验证,大三那年,万龙在《焊接与连接科学与技术》上发表第一篇论文,提出“自支撑搅拌摩擦焊新方法”,这一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取得阶段性进展。到大四毕业时,万龙先后发表SCI论文8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5项。
年,万龙考取国际焊接工程师,再后来成为美国TMS学会会员和国际先进材料学会会员。硕士毕业后,有国际大型公司高薪盛邀他加盟,有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向他发出访问邀请。而万龙的选择是创业。
很快,哈尔滨万洲焊接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洲焊接”)成立,不但入驻了哈工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还获得了万元天使投资。
在他看来,创业最直接的动力是把研究的焊接技术成果转化为可以应用的技术产品,否则它们只能躺在实验室里、睡在论文里,不会发挥真正的价值。
“历史上的哈工大‘八百壮士’是我的榜样。不妄自菲薄,才能沉下心去,在这个领域做出点什么。”
新中国成立之初,来自祖国各地的多位年轻教师齐聚哈工大,承担起主要教学、科研任务,在我国率先创建了锅炉、热力涡轮机、水力机械3个专业。
“哈工大‘八百壮士’精神的核心就是奉献国家,解决国家实际需求,服务于国计民生。这种家国情怀和信念担当,正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要继承发扬的。”万龙说。在万龙的企业团队中,哈工大毕业的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占核心研发团队的80%。
年,昆山市政府前往哈工大开展产业对接活动,万龙代表万洲焊接进行项目路演,吸引了昆山相关负责人的目光。经综合考虑,万龙及其研发团队来到昆山,成立了昆山万洲,加快把研究的新焊接技术成果转化为用于国家发展的技术产品,在长三角区域开启新的事业版图。
把技术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是万龙的终极理想,他在昆山寻找技术与产业有机融合的途径,不断去挑战行业“天花板”,立志实现中国焊接事业的下一个春天。“当我们与世界顶尖技术并肩以后,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反超。”万龙信心十足。
由当初的只有5名员工、年营业额多万元的小公司,发展到现在有名员工,年营业额可达2亿元的行业领军企业,昆山万洲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苏州市工程技术中心、苏州市新型研发机构等荣誉称号。
创业和技术研发并行,万龙带领团队为航天关键部件、高铁车体、火箭贮箱等提供了关键装备和技术支撑。他们致力于创新研发,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余项。
—End—
转载请注明来源
共青团新闻联播(ID:gqviewpoint)
记者
李桂杰
编辑|金卓统筹|陈凤莉
图片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