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焊接设备 >> 焊接设备资源 >> 答答几个承压设备用焊接工艺评定的问题系列
本来想说说现在的热点问题,半夜起来想整一篇,还是忍住了,怕挨喷,世界观的问题,真的伤感情。标准没有温度,继续说标准的事吧,不惹麻烦。
NB/T执行9年了,因为从ASME拐来的,有的条款理解起来有点难,到现在还有同仁不太清楚的,要不我们一起学学。碎片化的学习也是蛮好的。
1、NB/T第23页表4中把H08MnA既划为FeMS1-1,又划为FeMS1-2,是否它与HJ相配,其型号既可为F4A0-H08MnA,又可为F5A0-H08MnA?
答:不同厂家生产的焊剂牌号相同,配用焊丝钢号相同(例如HJ+H08MnA),但因其性能的差异,焊接后,其熔敷金属性能可能不同,也即焊剂-焊丝型号不同。
2、NB/T第25页5.1.4中焊后热处理及分类
5.1.4.1 类别号为Fe-1、Fe-3、Fe-4、Fe-5A、Fe-5B、Fe-5C、Fe-6、Fe-9B、Fe-10I、Fe-10H的材料焊后热处理类别:
a)不进行焊后热处理;
b)低于下转变温度进行焊后热处理;
C)高于上转变温度进行焊后热处理(如正火)
d)先在高于上转变温度,而后在低于下转变温度进行焊后热处理(即正火或淬火后回火);
e)在上下转变温度之间进行焊后热处理。
问题:请举例在上下转变温度之间进行焊后热处理;
答:到目前为止,尚未遇到过在上下转变温度之间的焊后热处理的实例。但今后也许会有某种情况下刚好在上、下转变温度之间进行焊后热处理。
3、NB/T的第29页中为什么预热温度比评定合格值降低50℃以上是重要因素?
答:对于碳钢和低合金钢预热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焊接接头的冷却速度,延长奥氏体转变的时间(t8/5—焊接接头从℃冷却到℃所需要的时间),从而减少钢材的淬硬倾向,防止产生冷裂缝;同时有利于焊缝金属中氢的逸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焊接残余应力。焊件的预热温度是根据材料的焊接性能试验来确定的。降低预热温度则焊件有可能出现裂缝,从而导致焊件失效。同时预热温度会影响到冷却速度而涉及到拉伸强度变化。因此预热温度比评定合格值降低50℃以上是重要因素,而不是补加因素。
4、NB/T的第29页中道间最高温度比经评定记录值高50℃以上为补加因素?
答:道间温度实际上是对前焊道的热处理,提高道间温度有可能影响到冲击韧性,使冲击韧性降低,所以列为补加因素。
5.NB/T的第64页附录D换热管与管板焊接工艺评定和焊接工艺附加评定中的D.1:本附录适用于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的强度焊且胀焊并用的焊缝。
问题:强度焊且胀焊并用是否是强度焊+贴胀?还是强度焊+强度胀接?
答:适用于强度焊且胀焊并用。强度焊+贴胀或者强度焊+强度胀接均可。
6、原来按照GB做的换热管与管板的焊评还适用吗?
答:不适用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