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罗营是平谷北部大镇,古代也是军事重地,别看与将军关相近,在军事上却另有所属。蓟镇分东协、中协、西协,将军关属中协马兰路,镇罗营则属西协墙子路。《四镇三关志》记:“墙子路,关寨一十一。”镇罗营分管5座关寨:灰谷口寨、北水谷关、南水谷关、熊儿谷寨、鱼子山寨。作者:高文瑞就位置而言,镇罗营位于平谷北部山区,与密云接壤,为京城东部边关。此地无天险可依,难于防守,为保障关口的安全,在防线东北建起上关城。相距不远,建起几座城堡,层层保护,足以说明位置的重要。在分管5座关寨之外,镇罗营还负责“边城一百四十五里,空心敌台十座”,管辖范围甚广,是这一带的军事中心。镇罗营之名说来有趣,多有衍化。最初的名称并不好听,据《四镇三关志》载,“原为猪圈头营”,不知何因而起了这样的奇怪名称。这里虽为边关,却无天险,光绪《顺天府志》中记,明弘治七年()有人描述这里,“故猪圈头关,平漫难守”,因此容易被北方民族选为攻击部位。嘉靖二十三年(),果然有蒙古朵颜部率兵进犯,结果那一仗全部成了俘虏。明军大胜,为了庆贺并纪念,此地改称镇虏营。清人入关后,认为这样的名称不好听,便取谐音改为现称。作为军事防御重点,当然要有防护措施,于是,明朝初年在此地建起城堡。《四镇三关志》载:“镇虏营城堡一座,永乐年建。”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写得更为详细:“墙子岭南三十里为镇虏营,有新旧二城,各二门。”文内提供了详细信息,先后建起两座城,可能是扩充兵力,面积不够用,再建新城。每座城开有两个城门。带着探寻的希望,笔者前往镇罗营,寻找历史的遗存。上下两营据守镇罗营根据史书记载,镇罗营分为上下二营,东为上营,西为下营,上营与下营经东西城门贯通。现今正好有上营村与下营村,两村紧密相连,中间相隔不足百米。上营村是历史上镇罗营的中心。因两个村子太大,不能合并,村名也沿袭称谓,所以没有镇罗营村名。但是,镇罗营在历史上极为重要,所以被用作管辖范围更广的镇名。在这阳光明媚的夏日,笔者来到上营村。上营村是个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落,街道整齐,房舍很新,地基多有大块方石,錾痕齐整,为城墙所用。村委会大门的过门石为大块石板,石面古旧,也是当年城堡留下来的遗物。上营城墙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为砖石结构,规模不小。墙基以大块条石垒砌,上为砖筑,只有东墙部分地段用粗糙山石垒砌。城墙上设有东、西、北三门,北门上镶嵌“镇虏营”石质匾额,该匾额现被平谷上宅文化陈列馆收藏。城门与顾炎武所记小有不同,是否两门相接,或是后来又开出一门,也未可知。50多岁的老张曾是镇罗营镇党委委员,生长于斯,对镇域内的事情无比熟悉,人也热情,他主动引领笔者寻找上营村的古迹。出了村委会,向东拐进一条小胡同,看到了一段残墙,约长20米,三四米高,上面石块巨大,足有上千斤重。石面整齐,定然錾过,如此整齐,在这一带城堡中少见,进一步说明了此地的重要,因而有了经费上的保证。石块结实,且取自当地,仔细端详,有的石块中间竟然还包着鹅卵石。山石证明了此地的古老,不知经过多少万年,经历了怎样的地质变化,才能生出这样的山石。曾经的沧海,而今变为桑田。几百年前,为了军事防御而把山石开采出来,建造城堡。老张说,南墙处原有一敌楼,日本侵略军也曾在敌楼驻守,现已无存。上营曾有不少寺庙,如关帝庙、城隍庙、龙王庙、水月庵、文昌庙、马王庙、山神庙、菩萨庙等,说明了上营当年的规模之大。几座寺庙中,规模最大的是关帝庙,民国《密云县志》绘有关帝庙的平面图,这可能因地处边关,防御征战是第一要务,因而首尊关公吧。现在这些寺庙大部分已无存,只有个别残留遗迹。下营在上营西侧,我还想去看。老张说:当年下营城堡南北约长米,东西约宽米,由东向西逐渐变窄,设有东西二门。西门上镶嵌“北边雄镇”石质匾额,也由上宅文化陈列馆收藏。西门外曾有一大片衙门地,还有校军场等。现残存部分西墙、北墙、南墙,各长约20米。残墙都一样,实在没啥可看,还不如去看看烽堠。出村向南,有一片庄稼,走不多时,果然见到一座烽火台,在山顶傲然矗立,周边绿色植物衬托着烽火台的灰色建筑,格外醒目。那就是烽堠,又称墩堠、瞭望台、瞭望塔、望楼、监视塔、烽火台,是高耸而可以供人瞭望周围环境的塔楼式建筑。此外的烽堠并不与管辖的多里边城相连,从这里发出信号,镇罗营及周边定然看得到。这是镇罗营的一个附属设施,又称镇罗营敌楼,是现存惟一完整的建筑。烽堠用以传递军情,一般建于长城或两侧营寨附近的山巅。台上有守望的铺房和燃放烟火的设备。镇罗营烽堠保存基本完好,外观为方形,单体建筑,四面各开三个窗口,通高9.1米,上下两层,基础为大块条石,上为砖筑,券顶底部11米见方,顶部10米见方,东北角顶毁。内有两道隔墙,将其分为三室。镇罗营烽堠为明洪武年间的建筑,保存得如此完好,甚为难得,当然,此外烽堠也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镇罗营上下两座营寨,屯下重兵,再有烽堠通信,形成体系。驻守的将领为“提调一人守之”,级别不低,担负着保卫边境以至京城安全的重任。上关城在关上村东镇罗营辖区城堡为数不少。古时在镇罗营防线东北前沿建有上关城,笔者从图片上看到过该城,平谷文物部门于8年前后对长城进行调查时也有上关城。从行政地图上查看,上关城处在镇罗营东北,于是开始寻找。热情的老张愿意带着笔者同行。关上村被群山包围,虽是山村,却在镇罗营镇最大。村中新房成片,有的人家门前还堆放着砖灰,准备改善居住环境。据介绍,古时的上关城就在关上村之中。此处会有古迹?正在猜测,老张直奔一所房子的墙侧,指着一堆土石说:这就是城墙。走近细看,一人多高的土石上长着荒草,不说明,还很难确认。爬到土石堆上,能看出纵向的一溜,并不长,前面已让房舍阻断。遂问道:“这是石城?”老张回答:“外面包砖。”说着在周边的房上探看,果然房檐下砌着几块,真是旧城砖。在村内行走,发现一户人家门外有老城砖砌的一面墙。细看,砖质整齐细密,质量上乘。这就是上关城吗?心中寻思着。老张说,以前村子叫横城子,后来改的名。正好院中走出一位老人,抱着孩子,看出来意便说:“院里还有城墙。”她家这段与刚才看到的正好在一条直线上,只是高矮已贴近地面,如一摊在地上的一片碎石,四周砌着新墙。打探得知,老人叫张国凤,六十多岁,年轻时嫁到这村时,还看到过城墙。那时的墙有两丈多高,还有城门。她介绍说:“这是城西的墙。”至于城东的墙在何处,则说不出位置,也记不清哪儿还有遗迹。这墙有多长?她说:一直修到山上。笔者心生疑窦,四面有墙才是城,哪怕对面有墙也能证明。长长的墙直修到山上,怎能是城?老张也有了疑惑,与老人说了几句,好像记起了什么,继续带着笔者前行。出村东行,走了约1里多路,老张停下脚步,看着山坡说:“印象中在山上。”便先行探路,几步上了山坡,没了身影。坡路有些陡,并不好走,只能小心前行。山坡上种着株株桃树,鲜红的果实挂在树上,很是诱人。边看边想着一个词,秀色可餐,这要比望梅止渴现实了许多。忽见老张在山坡上露出身影,伸手招呼。赶紧上坡一看,竟是一片平地,种满各种果树。这里的桃树规模小,棵儿也小,密度不高,要比那成片的好吃。过了一条小路,老张指着一片碎石说:“就是这儿。”零碎的石块摊在地上,延伸开去。顺着前行,如一条碎石铺就的小路,高高低低,只有走到中间从侧面看,还有墙的感觉。碎石塌得圆滑,很像自然风化,是年代久远的迹象。这就是上关古城吗?笔者心中不断发问。上关城中已是果园沿着老张找到的碎石大约走了近百米,就到了尽头。这面是古时的东城墙,再向西拐,又行了20多米,又有碎石当道,这里是南城墙。再向北拐,果树密密麻麻,挡住去路,不能前行,只能原路返回。城就这么大?老张说:“不止这些。”沿着小路继续西行,看到的那堆碎石西面还有石墙。老张说,可能是城里面用墙分成不同的功能区域。这倒很新奇,古时少有这样建城的。不过,按照文物部门的调查,东墙基残长90米,西墙基残长90米,南墙基残长米,这与目测的结果相似。城墙内有一片平地,种有桃、核桃等多种果树,也比照片上茂密多了。城是长方形,至于多高、多厚,有几个城门,有无门额,城内何种格局,没有资料记载。城内已是果园,也看不出任何痕迹。上关城的位置正是山形险要之地,明初在这一带建造城墙合乎防守逻辑。明代曾在这里有军队高官负责,驻兵守卫。民国二十三年的《平谷县志》记:这些关口“俱属密云兵备道并墙子岭参将所辖”。据此,防御体系也应包括上关城,这座城堡也应在明代修建,而旧志中为何不记,或许消失得很早?上关城因何而废?为何没能住下人?是缺少必要的生活条件?比如说水。或是环境不好?比如温度低、风沙大等等,均无记载。而从资料上得知,相距不远的关上村也很古老,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村北的药王庙就是明代建造,庙前的柏树也长得很粗壮。古时建关,多在关旁建城堡。若按村里老人所说,莫非关上村当年建有关城,而在山上建起城堡?而此地建堡多为营寨相连,相距很近。关上村那段墙,是城堡还是城墙?若如老人所言,便非城,而为墙。原来的村子因此得名。不论是城还是墙,古人更愿意住在关上村。关上村,上关城,名字相似,含义不同。村子接近关口,那里生活环境要好些。而城却在关口之上,墙体经历了几百年,遥想当年上关城,外面定然包有巨石,搬运修造定然历尽千辛万苦。多少年过去,墙上的巨石不断被当作石材运走它用,而剩下的只有这些不成材的碎石,放在这里,可能还会阻拦雨水风沙,还有利用的价值,不会再与人发生矛盾。现在,上关城是关上村的果园,村里人骑着电动或脚踏车去收拾作物,而城却渐渐被人们淡忘。相聚时难,散落才是常态。鱼子山堡存有南门楼镇罗营位于平谷北部前哨,“其南有熊儿峪堡、渔子山堡”。鱼子山是镇罗营内重要堡寨,北依群峰,南望盘岳,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当地有黄帝陵的传说,笔者听过传闻,便去寻访。鱼子山城堡门楼高文瑞摄出发之前,笔者查过一些地情书。《天府广记》载“旧传黄帝尝问道于崆峒”。又记,“鱼子山上有大冢,旧传有黄帝陵,上有轩辕台,下有轩辕庙”。《长安客话》也载:“世传黄帝陵在渔子山,其下旧有轩辕庙。”当地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自汉至宋的历代典籍中,没有关于黄帝陵的记载,自明代才出现,不过是群众出于敬仰黄帝的传说而已。后来有老专家来到所在地山东庄村,特为轩辕陵遗址断代,从遗址最下层出土的陶片看,遗址的年代,不限于汉,可早在战国,认为是我国最早的黄帝祭祀地之一。唐代诗人吟咏过轩辕台。陈子昂诗云:“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李白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对于蓟丘多有争议,不论在京城或是在京畿,这片地域上有着轩辕台。轩辕庙建于山顶上,年进行了修建,红色阙门高大,两侧朱雀展翅,雄狮傲立,颇具汉代风格。进入阙门,有石碑:刻着初唐诗人陈子昂那首随军北征作的《轩辕台》诗,还有《重修轩辕庙记》。正殿为汉代檐庑殿式建筑,廊前红柱矗立,斗拱昂然。殿内正中彩塑黄帝坐像,上悬汉篆金字“人文始祖”,两侧为伏羲、神农,迎面四副帛书体楹联,并立抱柱之上。轩辕庙高文瑞摄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在桥山之巅。《史记》有:“皇帝崩,葬桥山。”不过全国有多处桥山,后来本人为此写过文章。黄帝都城就建在京西的河北涿鹿,相传黄帝迁居北方后,他的一个部落来到这一带定居。之后,这里的先民开始取土垒城。秦汉以前,平谷、密云等地,都曾隶属渔阳郡。有观点认为,渔阳古城的历史,可追溯到黄帝时代。古人往来于此,距离并不遥远,属黄帝正常活动范围。黄帝陵在全国有多处,各地人民出于怀念,建起衣冠冢,也并不为过。黄帝的活动范围遍布中华,创造了中华文明,品德更是“仁化广及”。中华民族用多种形式祭祀祖先,也是不忘根本。黄帝陵尚存争议,而鱼子山三面环山,地势险要,山峰连绵,形成天然屏障,万里长城蜿蜒而过,存有明代古迹确是事实。顺着公路走,下山不远是鱼子山村。进村再拐进土路,上了过去旧道,看到了城门楼。门楼单层,一楹,面阔,硬山顶,上覆筒瓦,调大脊。门楼下设门洞,供行人出入。当年这是进城的通道。而今已废而不用,城门洞紧闭。老张说,古堡面积不小,东西、南北各长米,用山石垒砌,开南北二门。古城多次重修楼,现有正楷门额“崇光门”放在券拱门内,为抗日战争时期题写。仅存的这座南门楼,新用砖石修葺,很完整,已列为市级文物予以保护。名称曾有“鱼”和“渔”之争鱼子山寨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查阅《四镇三关志》:“鱼子山寨,洪武年建,通步,缓。”寨即营寨,古语有“屯军曰营,列守曰寨”,建筑形式与堡相似。明朝初年便在这里建造了城堡,屯兵驻守。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著有《昌平山水记》,其中写得更为详细:“渔子山堡……洪武十五年九月丁卯,北平都司言,边卫之设,所以限隔内外,宜谨烽火,远斥候,控守要害,然后可以讋服寇敌,抚辑边氓。”当时在这一带建起多座城堡,布下防御,形成体系。此堡建成于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年,距今已有多年历史。城堡既可以镇守一方,护住这条进入平原的小路,又可以抚慰边民,维护这一带稳定。城堡地势较高,古人选址定然经过考量,利于战争,也可防山里洪水。城门楼用砖石维修,能感觉出当年建堡利用了山区石材资源。城堡相传为一方圆的石头城,现今已看不出形状。行走在村里,能看到村民房屋多有石材,而围墙上的巨石方正,也应取自城堡。没有资料说明城墙毁于何时,上面那么多的石材,不会在短时间内拆掉。此地当年是人员往来之地,从众多寺庙便能得知,村内及周边多达12座,有玉皇庙、真武庙、龙王庙、山神庙、祥云寺、红花寺等,不会只是村内人祭祀。有特点的是老爷庙,就在城门楼上。楼内供奉着关公坐像,保佑城堡平安,不受侵犯。城堡向南二里地有香岚寺,此寺在民国《平谷县志》有记载:“香岚寺在渔子山寨南二里,至县二十里。金明昌三年建,嘉靖二十四年重修。今俗称独波峪寺。”此寺古老,金代就建起寺院,有大雄殿三楹,天王殿三楹,以及伽蓝殿、祖师殿等。这样的规制,在山村并不多见,又能列入县志中记载,说明了规模与影响。此寺在明清时期有过重修维修,民国期间做过学堂,现存有遗迹。品味鱼子山,足见悠久,是明代边关,还是金代善男信女祭拜之地。只是不知有些古书为什么把“鱼”写成“渔”。两字有别,一名一动,是因古时这里有泉水,可以打鱼?还是书写不一?当地人一直认为,城堡西南侧的一块石头上,缀满黑褐色的小斑点,如同鱼子一般,于是得名鱼子山。村落古老,曾有更古城池,光绪《顺天府志》上说:“鱼子山堡,接平谷界。旧有博陆故城,在治东南。”那时此地属密云管辖,位置在密云县城的东南。博陆故城是西汉时的古城,足见这一带的古老。鱼子山村过去曾叫引狼台,抗战时期,化名复兴村。鱼子山是冀东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这里创建了平谷县第一支抗日游击队,设有许多抗日党政军机构。年,鱼子山成立了平谷县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为当时平谷县抗日斗争的中心。鱼子山人民有着历史的传承,坚忍不拔,英勇斗争,称誉为“打不败的鱼子山”。之后住在旧址的居民陆续南迁至城堡下的新址,为了不忘本,更名为鱼子山村,为山东庄镇所辖。不知那些古人是否看到过那块石头,加上了水,山也就有了湿润,有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有了上千年先民的足迹。上关城残存城墙高文瑞摄镇罗营烽堠上下两层,高9.1米,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原标题:寻找镇罗营的遗迹)来源:北京晚报流程编辑:TF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