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焊接设备 >> 焊接设备前景 >> 航天晨光2N产业布局迈向高端,降本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泰证券,陈鼎如,冯胜,方城林)
“2+N”产业布局,科工集团核心上市平台
聚焦高端新兴产业,转型“2+N”业务结构
航天晨光是一家致力于军用、民用领域行业,以装备制造为主业的高科技制造公司,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高端装备制造公司。公司前身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年清朝洋务运动中创建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隶属于兵器工业部和航天工业部,现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大型综合装备制造企业。公司成立于年,年公司在上交所上市,年公司引进增强热塑料复合(简称RTP)生产线,公司成为全球第五家生产RTP产品厂家,年航天科工集团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年,公司按照“十四五”规划,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价值链重组的机遇,立足于装备制造业,专注主业发展,围绕“2+N”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以智能制造和核工装备为新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并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元素的融入,进一步提升后勤装备、压力容器等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大型军工央企航天科工集团重要上市平台,有望受益于国企改革加速。航天科工是特大型独资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有资产经营主体,由国资委直接管理。航天科工主营业务包括各型导弹武器系统、航天产品、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与设备、雷达、工业控制自动化系统、建筑工程、航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年5月18日,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深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改革争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表率专题推进会上表示:要继续加大优质资产上市的力度,盘活或退出低效无效上市平台。年5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制定印发《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进一步对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作出部署。公司作为航天科工集团的重要上市平台,有望持续受益于国企改革提速。
“2+N”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高端新兴产业。年,公司按照“十四五”规划,形成“2+N”产业发展结构,主要包括以智能制造、核工装备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以及后勤保障装备、柔性管件、环保装备、压力容器、艺术工程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石化、电力、环保、物流、市政环卫、煤炭、船舶、核电、航空航天、汽车和海洋油气输送等领域。年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禀赋,深入挖掘传统产业“民参军”潜力,积极推动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和军民两用产品应用,在加快公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产业结构优化有望增强公司发展活力。新兴产业方面,智能制造产业将以构建智能产线系统集成核心技术体系为基础,以提供系统集成服务及产品为核心,着力在轻工业产品和金属制品2个重点行业,推动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及核心产品在军用领域以及若干其他行业的应用;核工装备产业将重点立足核级工业基础件、核废料处理装备、核非标成套装备三个发展领域,坚持“抓机遇、提能力、谋发展”的发展思路,加快对核工装备领域的全面拓展。传统产业方面,将按照“瞄准高端、形成特色、有进有退”的发展原则,着力提升关键共性和前沿引领技术的研发能力,提高后勤保障装备、柔性管件、环保装备、压力容器等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和盈利水平,形成细分领域产品优势和品牌特色,逐步退出低附加值的业务领域。
公司共有7家控股子公司。其中,晨光森田主要从事于环保装备业务,晨光弗泰、晨鑫波纹管和晨光复合管主要从事于管件业务,晨光东螺波纹管主要从事于压力容器业务,晨光艺术主要从事于艺术工程业务。
业绩拐点已现,股权激励彰显发展信心
业绩稳步增长,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79亿元,同比增长10.23%,五年复合增长率为5.09%,年度计划完成率.7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0.66亿元,同比增长49.48%,五年复合增长率为34.49%,年,公司计提0.54亿元坏账准备,联营企业航天汽车同比减少0.54亿元收益,以及钢铁等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等原因造成毛利率大幅下滑最终造成年公司大幅亏损。此后三年,公司业绩稳步增长。H1实现营收16.35亿元(YOY+0.58%),实现归母净利润为0.21亿元(YOY-36.98%),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20亿元(YOY+70.50),单Q2实现营收11.24亿元(YOY+10.91%),实现归母净利润0.32亿元(YOY+56.1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31亿元(YOY+.02%),单二季度业绩同比环比均大幅改善,基本面拐点已现。
经营状况良好,期间费用率稳定下降。自年起,公司持续降本增效,提升管理效率,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持续下降,年公司三费占比为9.41%,延续下降趋势(-0.99pct),销售费用率为3.86%(-0.46pct),管理费用率为5.06%(-0.62pct),财务费用率为0.49%,小幅上涨(+0.09pct)。公司三费管控较为良好,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公司研发投入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近两年稳定在1.8亿元左右,公司研发投入1.78亿元,研发费用率为4.38%(-0.62pct)。Q1研发费用率达到6.75%,同比增加0.31pct。
年核工装备营收大幅增长.64%。公司于年形成的“2+N”产业发展结构,主要包括以智能制造、核工装备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以及后勤保障装备、柔性管件、环保装备、压力容器、艺术工程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其中,传统产业贡献了公司大部分营收,占公司整体营收的64.37%,传统产业中营收规模最大的业务为柔性管件,占到公司整体营收的23.98%;新兴产业中,智能制造业务尚在培育起步阶段,年首次实现在“核电站干废物处理”领域整套装备供货;核工装备已成长为公司第一大业务,实现营收13.4亿元,同比增长.64%,营收占比达到32.84%,随着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需求的日益增强,我国核电建设正迎来高峰期,公司有望抓住核废料处理装备、核非标成套装备领域发展机会,实现核工装备业务较快发展。
长期看好核工装备业务发展。-年期间,公司业务分为军工与核非标设备和服务、环保设备与服务、能源装备与工业基础件、智能化改造工程与服务和文化产业与服务五大业务板块。其中能源装备为公司第二大业务板块,年营收占比达到40.19%,三年间毛利率持续提升,年达到26.07%。军工与核非标设备和服务板块营收增长最快,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8.23%,年营收规模超过能源装备,发展成为公司第一大业务,目前核工装备在手订单充足,规模效应有望逐步显现。
积极实施股权激励,充分调动核心员工积极性。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核心骨干员工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公司对管理人员、核心骨干人员实施股权激励,预计限制性股票授予总量为.50万股。首次授予日为年5月10日,以7.45元/股的价格,定向发行A股普通股股票的方式,向名激励对象授予限制性股票.50万股。公司本次授予股票解除限售对归母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及经济附加值做出了要求,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需不低于16%。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传统业务朝高端转型
发力核电和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业绩增长有望提速
国家政策助推核电行业发展。-年,中国陆续出台了多个核电行业政策,保障核电运营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核电行业政策一定程度上拉升了行业景气度。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我国能源电力系统清洁化、低碳化转型进程将进一步加快,核能作为近零排放的清洁能源,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
核电市场发展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年,中国核电发电量亿千瓦时,较年增长48亿千瓦时。与燃煤发电相比,核能发电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05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09万吨、二氧化硫98.24万吨、氮氧化物85.53万吨。核电运营稳定、可靠,可大规模替代原有石化能源作为基荷电源,与风光水协同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核废料供给持续增加和乏燃料处理能力之间矛盾凸显,有望推动乏燃料处理设施建设加速。截至年末,我国运行核电机组共52台(不含中国台湾地区),年全年我国共有4台核电机组首次装料。随着我国核电站运营规模不断扩大,乏燃料数量逐步增加。据相关资料预测,到年,我国每年将产生乏燃料近吨,累积产生乏燃料约吨,而目前我国乏燃料处理能力仅为50吨/年,在建处理能力也仅为吨/年,未形成规模化乏燃料后处理能力目前,我国正补充建设干式贮存设施及其它乏燃料贮存水池,1tHM水法贮存设施基本建成,大亚湾、田湾核电厂厂内干法贮存设施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乏燃料后处理示范工程也正在形成吨/年处理能力。
公司在核工装备产业形成“核级工业基础件、核废料处理装备和核非标成套装备”业务格局。核级工业基础件方面,抢抓核电站建设审批机遇,紧盯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进一步巩固领先优势;核废料处理装备方面,重点开展核废料减容处理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推广,加快国核压水堆示范项目“废物处理设施运输车辆”等重点产品研制进度,加速形成核废料处理装备模块化产品;核非标成套装备方面,狠抓国家重点项目履约,完善基于合同交付的计划考核体系,确保完成交付目标。
政策利好智能制造行业发展。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其发展方向直接关乎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发展智能制造对于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年12月,工信部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到年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国家高度重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不断出台的利好政策显示国家对发展智能制造的决心,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智能制造装备行业迎来大发展时期。
我国智能制造行业有望保持较高发展速度,行业成长空间巨大。-年,我国智能制造业产值规模逐年攀升,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的产值规模约为亿元,同比增长18.85%。中国制造业产能巨大,但同时又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有强烈的智能化改造需求。智能制造将为设备和软件行业带来机会,机器人、传感器、工业软件、3D打印等都蕴含百亿甚至千亿的市场容量。根据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预计未来几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将保持15%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速,到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将达5.8万亿元左右,整体来看,行业成长空间巨大。
公司建立智能制造研究中心,面向多个行业提供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公司智能制造产业首次实现在“核电站干废物处理”领域整套装备供货,成功获评“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称号。未来,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将着力以形成智能车间/产线总承包能力为基础,以提供系统集成服务及产品为核心,进一步聚焦轻工业、金属制品加工两个重点行业,开展产线集成、关键装备研制和信息化服务,重点研制符合国家“十四五”发展要求的先进智能制造装备。进军高端军品装备生产,拓宽公司业务边界。面向产业链高端,布局打造推动公司产业高端化转型的战略支点。以公司钣金焊接、成型加工能力为依托,设立航天防务技术工程中心,开展航天防务工程配套业务拓展,目前生产能力建设和相关产品研制工作正有序推进。
传统业务加速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加速公司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科技将加速传统产业转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武器装备远程精确化、智能化、隐身化、无人化趋势更加明显,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演变,智能化战争初现端倪,我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水平亟待提高;环卫装备将向智能化、小型化、新能源化方向发展,未来以新能源为基础的智能环卫车、无人驾驶环卫车等新型环卫装备将迎来大规模市场需求;压力容器、柔性管件领域将从简单的产品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系统产品转变,实现产品的实时运行监测、数据传输、在线远程维护等功能,提升产品附加值。
公司后勤装备紧盯军方市场,突破关键技术。公司积极加强与各兵种科研机构对接,占据项目开发和市场开发主动权,抓住军用装备发展机遇,开发军用油料、水、工程方舱、生活方舱类后勤装备信息化系列产品,开发部队专用保障装备,同时扩大军援维和、军贸市场开发,加强东南亚和“一带一路”国家出口业务,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具体而言,公司组织开展越野加油车方案设计、推进某轻型运加油车相关试验并完成状态鉴定审查工作、强化军品科研生产顶层策划,全面完成航天防务重点任务和军品科研生产计划。年后勤装备实现营业收入万元。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重大航天工程项目如火如荼进行。根据年中国航天白皮书,未来5年,中国航天将重点推进航天运输系统、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等重大工程,年和年也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时期,火箭发射将进入密集期。航天科技集团于年2月9日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年)》显示,年我国继续开启航天“超级模式”,计划安排5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发射余个航天器,发射次数持续保持高位。蓝皮书中提到,建造空间站是全年宇航任务重中之重。我国天宫空间站将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组成。根据计划,年我国全年载人航天工程将实施6次发射任务,以天和核心舱为控制中心,问天、梦天实验舱为主要实验平台,全面建成常年有人照料的空间站,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以及多型商业运载火箭将首飞。
中国商业航天方兴未艾,预计到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我国商业航天起步于年,短短五年时间内,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市场的需求驱动下,我国商业航天行业已经初具雏形,年其市场规模约亿元。随着我国航天技术逐步提升以及下游应用场景更加丰富,我国商业航天市场将逐步完善,预计到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
航空航天、燃气供热、高端石化等领域催生对柔性管道的需求。燃气、供热领域,年我国城市天然气管道长度公里,同比增加10.75%,城市供热管道长度公里,同比增加8.4%;高端石化领域,当前国内炼油业和化工行业总体产能过剩,同时因市场供需及环保因素影响,目前拟建项目、待审项目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订货增长形势放缓;电力、冶金领域,火电项目仍处于低潮期,水电站资源点大部分已开发,冶金行业因节能减排导致新建项目减少,备件市场竞争激烈。
作为国内高端软管供应商,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公司是航天军工产品指定生产商,国内核安全级膨胀节、金属软管供应商,是亚洲波纹膨胀节和金属软管有影响力的研究生产基地,以及全球第五个拥有自主开发RTP管能力的企业,涉及的产品包括金属波纹膨胀节、金属软管、汽车柔性管、非金属膨胀节等,已广泛应用于钢铁及冶金、石油化工、电力(火电、核电、风电)、热网、航空航天、民用燃气输配、温泉(供热)、空调等领域。
公司柔性管件产品应用于多个国家重大项目。公司结合在手项目顺利完成“ITER杜瓦多层矩形波纹管”、“燃气轮机主体配套膨胀节”等产品自主研制攻关及商品化;“安全壳贯穿件用波纹管膨胀节”助力华龙一号全球首堆成功商运;航天发动机金属软管成功助力神舟十三载人飞船升空。年实现营业收入9.78亿元。
盈利预测
核工装备业务:年我国审批10台核电机组,表明核电建设复苏,预计未来几年核电站建设以及核相关产业投资将稳步增长,我们预计年公司核工装备业务稳步增长,-年公司该业务增速分别为9%、8%、7%;预计毛利率保持稳定为8.5%。智能制造业务:我们预计-年公司该业务保持稳健增长,增速分别为10%、9%、8%,预计-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20%、20%、20%。
传统业务:柔性管件业务是公司传统优势业务,受航天等高景气下游需求带动,我们预计-年公司该业务增速分别为20%、18%、15%,预计-年毛利率保持稳定为26.46%。后勤保障业务主要面向军队需求,“十四五”期间我国国防建设显著提速,我们预计-年公司该业务增速分别为15%、13%、10%,预计-年毛利率保持稳定为11.43%。环保装备与压力容器业务,我们预计-年公司该两项业务增速分别为5%、4%、3%,预计-年毛利率保持分别稳定为20.28%和21.12%。艺术工程业务,公司目前未加大该项业务投入,我们预计-年公司该项业务增速分别为0%、0%、0%,预计-年毛利率保持稳定为18.38%。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