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焊接设备 >> 焊接设备发展 >> 行业观察需求火爆国产替代国内工业机器人
财联社(济南,记者方彦博)讯,后疫情时代,一场“机器换人”的浪潮席卷开来,工业机器人行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山东某工业机器人资深行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随着我国制造业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以及新冠疫情侧面推动的制造业自动化升级,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呈现明显增长态势,加之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宽,当下的工业机器人行业整体景气向上。
财联社记者综合采访了多家国内数家工业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获悉,当前市场对工业机器人需求旺盛,各家企业的订单状态都比较理想。
此外,前述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突破,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的国产化率有望得到提升,国内企业将分享到更多产业红利。
需求增长订单火爆
工业机器人作为典型的通用设备,下游主要应用于汽车制造业和3C行业,合计占比达50%以上,汽车制造和3C行业的需求直接影响着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景气度。
受益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繁荣和重卡等商用车市场的火爆,我国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恢复明显,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2月,国内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结束去年持续下降趋势,增幅达16.1%。
3C产业方面,自去年4月以来,我国3C制造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复苏,到今年3月累计投资同比提升超40%,景气度持续回升。
在下游需求复苏的拉动下,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放量增长。数据显示,今年4月我国工业机器人单月产量达台,同比增长43%,1-4月工业机器人累计产品10.54万套,同比增长79.2%。有分析人士预计,到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有望突破27万台。
记者采访了数家工业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也印证了当下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火爆。
国内机器人龙头埃斯顿(.SZ)是去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最高的企业。财务数据显示,公司一季度实现营收6.36亿元,归母净利润0.3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8.33%和.43%。
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业机器人下游需求旺盛,公司产能利用良好。据悉,目前公司拥有机器人产能最大可达15,套,同时公司已启动二期规划,其中包括年度定增项目“标准化焊接机器人工作站产业化项目”中新增5,台套焊接机器人的产能。
另一家国内工业机器人巨头新时达(.SZ)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目前订单情况复合预期,产能利用率稳定。
日前,新时达第2万台机器人下线,成为跻身全球工业机器人“2万台俱乐部”的首家国产机器人厂商。财务数据显示,公司一季度实现营收8.95亿元,归母净利润0.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0.89%和.20%。
此外,拓斯达(.SZ)及汇川技术(.SZ)的相关负责人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公司在手订单状况比较理想,产能利用率较高。
应用场景拓宽
目前,工业机器人可分为多关节机器人、协作机器人、Delta机器人和SCARA机器人四大类。从国内工业机器市场销量来看,年销量占比最高的是6轴多关节机器人和SCARA机器人,销量占比分别为62.88%和29.49%。
其中,多关机机器人一般拥有6个旋转轴的关节机械手臂,多数应用于汽车制造行业,可适用于装卸货、喷漆、表面处理、测试、测量、弧焊、点焊、包装、装配、切屑机床、固定、特种装配操作、锻造、铸造等应用场景。
SCARA机器人属于平面关节型工业机器人,结构包括3个相互平行的旋转关节和1个垂直于平面的移动关节,分别用与对平面上物体的定位和机器人垂直平面内的运动。下游3C行业中SCARA机器人的需求较大。
除上述工业机器人的传统应用领域外,随着各行业用工短缺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拓宽趋势明显。
以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家电等器材制造业为例,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上述行业用工人数合计超过万人,这一数据约为汽车制造行业的2倍,工业机器人在上述产业中拥有极大的换人空间。此外,锂电、光伏、食品及医疗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以SCARA为主的轻载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拓斯达相关负责人也在采访中表示,光伏、消费电子、木工家具等工业机器人市场的细分领域给公司带来了不少新订单。
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率持续提高
目前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主要可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体制造和下游系统集成三大方面。从成本看,上游核心零部件成本占比最高,占到整体生产成本的60%以上,是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中利润最丰厚的环节。但目前大部分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特别是最重要的三大零部件——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的国产化率分别仅有30%、22%和35%。
“虽然目前国外的核心零部件厂商份额还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势,但这些产品的国产化率在持续提高。”一位机器人企业高管向记者介绍,“已有不少国内厂商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取得了突破。”
以减速器为例,谐波减速器的国产化进程明显加快,其中绿的谐波(.SH)已实现量产,在国内谐波减速器市场占有较高市场份额;而对精密性要求更高的RV减速器也有南通振康等国产厂商已实现批量销售。
伺服电机方面,目前具备自主产权和较大生产规模的国产厂商已有20余家。控制器方面,华中数控(.SZ)等国产厂商在硬件上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前述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在技术水平上与领先的外资品牌尚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本土企业在产品和核心零部件方面的研发能力与产品性能持续提升,工业机器人的国产替换趋势明确,国内企业也有望获得更多产业红利。